2021年4月21日 星期三

觀戲--ViuTV嘆息橋2020

嘆息橋,一個令人完全沒有看戲慾望的劇名。若不是有我喜歡的演員陣容,加上狂潮般的好評,我想我壓根兒不會看這齣戲。早在去年香港推出時就已經口碑爆表,後來甚至還舉辦原聲大碟演奏會,口碑超越原班人馬的上齣劇作《瑪嘉烈與大衛系列 綠豆》,這一切表現都使我對它有著高度好奇心。


當我開始點開看的時候,我懵了。對,我承認我有點看不懂。多個角色出現,節奏緩慢,我想了解人物彼此間的關係卻始終不得要領。待我慢慢看下去,才突然醒覺這是在講述現在和過去的事情(同一組角色、不同演員、不同的時間軸)。緩慢的步調,讓我不會有緊緊追看的念頭,但是,當我看到Thomas(林保怡飾)懷疑女友出軌準備要去抓小王,但在最後一刻卻發現自已才是小王、自己才是介入的那一位,這反差讓我開始覺得有趣了!


 

真相?

我們常在追求真相,愛情裡的真相是什麼?眼見都不能為憑,更何況是人心。這齣戲特別的地方在於它運用了不同視角去描述同一件事情。當我們看到 Ken(陳奐仁飾) 的一番言論時,我們會以為 Joyce(衛詩雅飾) 是無理取鬧,但等下一集從 Joyce 觀點來闡述時,才發現她所感受的並非如此,是 Ken 不夠貼心、照顧她的需求。生活中不正是如此?每個人都從自己的角度看事情,覺得自己受了委屈、百般求全,對方為何不珍惜?殊不知對方是否也覺得你為何無法體諒、無法理解他的付出?一集一集的看下來,真的是在啟迪自己,試著重新思考、重新對待。當我們覺得對方忽冷忽熱,感到莫名其妙時,其實,今日的他是否遇到了什麼樣的刺激,才有了這樣的回饋?這都是值得我去易位思考。

結婚前怕結不成婚,結婚後怕會離婚

看著 Ken 和 Joyce 的感情之路,那種徬徨與無助,我想是不少人都曾經體會過的。談戀愛,是二個人的事;結婚,卻是二個家庭的事。當一段感情走了八年,邁向結婚是不是很重要?但都八年了,為什麼現在才要跨過這道檻?為了保障?為了給個交代?當 Joyce 說出她在婚前婚後所擔心的事,其實,在電視機前的我,覺得他們這段情路其實很危險。但現實生活裡,這很常見。一路平順,堪稱完美的愛情其實是少之又少。當我對劇中人 Ken 和 Joyce 搖頭的同時,審視自己又比他們好多少?


 

是遺憾還是錯過?

當 Sammy(周家怡飾) 對 Thomas 哭訴「為什麼要告訴我?」他說「只是澄清而已。」遲來二十年的真相,要人如何反應?若是自己,又能有怎樣的應對?這一幕,二位演員的演出真的讓我不斷回看。不需要狂喊嘶吼,房裡房外二個人的各自垂淚,讓人揪心不已。最後,看著 Sammy 依舊提起行李廂離開,是否覺得她無情?下一集,我才知道原來錯誤的時間點,會造成不同決定的後果。如果,曾經錯過的人在事隔多年之後了解真相,依舊還是錯過了,那還是種遺憾嗎?這時候,連觀眾都嘆息了!

 

「其實呢,你有沒有發覺你比我更了解她?為什麼你不......?」
「我覺得,如果同時有兩個男人都重視她的話呢,我們誰去照顧她都沒關係,尊重她的選擇。」
「其實我希望她的選擇是出自真心。」
「如果有一天,你發現你不再喜歡她的話,你不要和她說,你和我說。」

二個立場敵對的男人完美詮釋怎樣才是真愛一個女人。成熟男人的對話,滿滿的愛,但,Thomas,你為什麼就是不直接對 Sammy 開口說愛呢?



看完全劇,會發現故事架構其實不複雜,但因為導演說故事的特殊手法,反倒是提供了自己觀戲以來很特別的體驗。一直以來,我們習慣被電視劇餵食,習慣被劇作人餵養,縱使覺得劇情越來越荒誕離奇,但總是傻傻地追看,總到了大結局才醒悟自己到底看了什麼?

人說看戲的是傻子,我都覺得這些年來看戲的自己真的也被餵食到有點傻了。我喜歡看劇情營造出的粉紅泡泡,但是,看到幕後花絮時就會清醒的知道這一切都是假的。但這次的劇,以不同角度呈現,什麼是真?什麼是你想接受的事實?在反覆不同的觀點中,再三確認,慢慢地推近事實。雖然沒有浪漫的肢體語言,但透過對話,卻讓人感受到那超乎一切的深愛。但,結果呢?給了一個開放式的結局。這一次,我沒有特別想去推敲結局,相反地,我想的是我為什麼對於某些片段特別有感,我想這才更值得我自己去深究。

大腦會把記憶美化,會保留自己想要擁有的過去,會抹去不想憶起的片段,甚至,可能扭曲了事實。 塵封已久的往事,即使留在心底的某個角落,但我們通常會選擇忽視,甚至遺忘。但,遺忘不代表不存在。呼應 Sammy 和 Thomas 糾葛的20年情,彼此早已習慣家人般的存在,但昔日的退縮卻成了多年來跨不過的那道門檻。時間效應之下,這段感情看起來很美麗嗎?我不知道你的答案,但我覺得既唏噓又殘酷。


刻在心底的名字,在某個被掀開的時刻,知道了當年分開時的理由或答案,就能豁達地接受了一切嗎?還是有更多時不我予的哀愁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