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12日 星期六

觀戲--NGC世紀天才愛因斯坦2017

一向不看美劇的我,這次居然看起這齣戲,真是超難得的。起因是因為聽到漢斯季默(Hans Florian Zimmer)的配樂(按此試聽),再加上首集邀請到朗霍華(Ron Howard)執導,讓我非常的想一觀究竟。世紀天才(Genius)是由國家地理頻道製播,第一季改編自2007年華特·艾薩克森的著作:《愛因斯坦-他的人生 他的宇宙》(Einstein: His Life and Universe),第二季的主題為「畢卡索」。


有別於硬梆梆的科學理論,一開場的鋪陳,把也是凡人也有情慾的愛因斯坦赤裸攤在面前。原來,他對於所謂的一夫一妻制的看法是與世俗相異。在劇中,導演盡可能地用比較易懂的影像語言去闡述愛因斯坦對理論物理的想像,讓人不至於會覺得此劇深奧難懂而吞不下去。從第一集開始,交錯呈現著求學時的愛因斯坦及希特勒上台前後的德國動盪情形,從時空背景可以感受當時猶太人在德國的情勢變化。在十集的篇幅裡,全是採用時序交替方式呈現愛因斯坦的一生,但這種手法其實到比較後面幾集時,會造成我有點錯亂,畢竟出現的人物真的很多。


我私以為,愛因斯坦在科學上的確有不可抹滅的成就,但就其感情及行為,以現在角度來看,其實是個不折不扣的渣男。從戲劇的角色裡,我看到的愛因斯坦其實就是個常人,有著許多的愛恨嗔癡,在面對未來的不確定時,也曾恐懼、茫然。相較之下,他身邊的女人真的令人刮目相看,不管是元配對愛的委屈求全,或是第二任妻子對愛的自主掌控,都令人印象非常深刻。就愛因斯坦精彩的一生來看,真的非常戲劇性,難怪會是影視的好題材!而飾演米列娃的Samantha Colley,其演技之收放自如,真的令人嘆為觀止,從年少的傲嬌到後來的崩潰失落,情緒轉折非常到位。當然,其他演員的演出也是相當出色,從官網的幕後花絮可見其幕前幕後之用心,尤其,導演在選角的神韻之精準,令人嘖嘖稱奇。


青年愛因斯坦就可以看出與眾不同的特質,對於周遭的世界有異常的研究興致,而果然也對教授產生了許多的困擾與衝擊。幸運的是,他遇到願意包容他想法的朋友與教授,初戀也是在此時展開。但也隨著他年紀漸長,他的自我愈形膨脹,他開始自己安排生活,開始翹課,也因此失去教授的支持與信任。更在此刻,他遇見可以和他共談物理的米列娃(MILEVA MARIĆ),「可以對話」的重要性在此刻完全放大,因此他拋下了瑪麗(MARIE WINTELER)。他真心愛著米列娃的聰慧,卻又沒有擔任父親的準備。因此,可憐的小嬰兒連父親一面都沒有見到就逝去。即使是後來真的步入婚姻,走入家庭,他仍然不是個及格的父親。他把個人的理想擺在前面,在跌跌撞撞之後才想起他已經忽略了什麼。米列娃也是個對照,活脫是個女版愛因斯坦,但同樣的聰慧卻只能在家庭中被制約。我發現就算到了21世紀,對於養育兒女的責任分配仍是與當年雷同,尤其是面對幼兒照顧與長輩寄望女性持家的期待。只是,再對比同時期發現鐳的居禮夫人,她所受到丈夫的尊重更多。曾經想過,居禮夫婦可以如此同心,為何愛因斯坦不行?後來才知道,原來居禮夫人對孩子的照顧遠不及她的研究,看來凡人畢竟能力有限,若要多方面皆完美,真的是不太可能。


在累積多年的論點之後,愛因斯坦在1905年發表四篇舉足輕重的論文,從此奠定在物理界的份量。隨著他的成就越大,米列娃愈形渺小,兩人之間的隔閡也越來越大。在第六集末,兩人終於協議離婚,離婚在當時應該還是不多見的處置,但是,這宛若隨時都要玉石俱焚的怨偶,還是糾纏多年之後才真正分手。相較之下,愛因斯坦的第二位妻子愛爾莎(ELSA EINSTEIN)則是更為自主與獨立。愛爾莎清楚的知道自己已鍾情愛因斯坦,但她沒有完全失去理智,她要求愛因斯坦與妻子做出切割,雖然這對米列娃是個非常殘忍的過程。但也許正因為這樣,所以當她面對愛因斯坦再度出軌時,她知道自己正步上米列娃的路,但她絕不要像米列娃那般微不足道。於是,她不客氣的表明態度,清楚的告訴愛因斯坦界線,而這也在在地顯示出她與眾不同之處。


在天才背後的二位女性,同樣智慧,卻有著截然不同的命運。米列娃因自身缺陷從小就對外表存在著強烈的自卑感,但她的天賦又讓她擁有高度的自信心,所以當她與愛因斯坦共築家庭時,儘管她熱愛科學,但仍舊不得不低頭做出犧牲,甚至在愛因斯坦提出過分要求時仍委曲求全。愛爾莎已在婚姻中失敗一次,因此當她確定要與愛因斯坦在一起時,是果決且設定好目標;當她發現愛因斯坦出軌時,也設好停損點,我覺得她真的是個很敢愛也很有手段的女人。


我很喜歡劇中的那種氛圍,科學家們群聚研究探尋。看劇的過程中,發現很多科學家原來都是那一時期,包括發現X射線的倫琴、發現鐳的居禮夫人、甚至心理學大師榮格也是愛因斯坦的朋友,教科書上的人物一一出現在面前,學者不再是生硬的文字敘述,而是多了溫度與追求真理的熱情,當然,也多了結黨分派的劣習。在那時代,各國競相發展科學、研發設備,為的是追求國家的卓越,當科學新知被應用於研發武器,所帶來的傷害已不再是可以等閒視之,尤其是發現毒氣之類的新武器被應用於戰爭之後,並無益於滿足野心家的謀略,反倒成了屠殺生靈的工具。所以,經歷過世界大戰的學者們,開始理解戰爭的可怕並開始致力追求和平。


「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儘管愛因斯坦的情事不令人欣賞,但他追求知識、盼望和平、拒簽支持戰爭宣言等事蹟著實令人激賞。在那個動盪時代下追求科學真知是如此的不簡單,能像他這般做自己更是不容易。他曾說過「為了懲罰我蔑視權威,命運也將我變成了一個權威。」晚年的他自嘲只剩下發言權,雖困在統一場論的研究之中,但仍然不斷呼籲停止軍備競賽。不知道為什麼,我會突然想起李遠哲,同樣是拿過諾貝爾獎,同樣的具有強大的影響力,但最後呢?也許是得等到最後的蓋棺才能論定吧~


 

本劇裡出現的大師級人物


威廉·康拉德·倫琴(德語:Wilhelm Conrad Röntgen) 諾貝爾物理獎(1901)。發現X射線,其最重要的應用領域是醫學診斷。

居禮夫人(Madame Curie) 諾貝爾物理獎(1903)、化學獎(1911)。發明了分離放射性同位素的技術,以及發現兩種新元素釙(Po)和鐳(Ra)。

菲利普·馮·萊納德(Philipp von Lenard) 諾貝爾物理獎(1905)。研究陰極射線時曾獲得卓越成果,後期加入納粹黨,與愛因斯坦意見常相左。

弗里茨·哈伯(Fritz Haber) 諾貝爾化學獎(1918) 。被稱為化學武器之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哈伯擔任化學兵工廠廠長時負責研製、生產氯氣和其他毒氣,並使用於塹壕戰戰爭之中,造成近百萬人傷亡。

馬克斯·卡爾·恩斯特·路德維希·普朗克(德語:Max Karl Ernst Ludwig Planck) 諾貝爾物理獎(1918)。 量子力學的創始人

尼爾斯·波耳(丹麥語:Niels Henrik David Bohr) 諾貝爾物理獎(1922)。發展出原子的波耳模型。這一模型利用量子化的概念來合理地解釋了氫原子的光譜。

維爾納‧海森堡(德語:Werner Heisenberg)諾貝爾物理獎(1932)。量子力學創始人之一,「哥本哈根學派」代表性人物

卡爾·榮格(Carl Gustav Jung)分析心理學的創始者,佛洛伊德為其老師,但後來因理念分歧而決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