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6日 星期日

20250320 北師美術館《草間彌生的「軌跡」與「奇跡」—W Collection & More 1951-2005》


草間彌生這名字對我來說如雷貫耳,算是日系藝術家裡我最早聽過名號的人物。我對她的作品印象就是那許多的圓點,對於她本人的印象則是起因於藝人董至成的模仿。

這次草間彌生的展覽在國北師美術館舉行,展期頗長,將近五個月。但因這段期間我並沒有北上行程,所以即使票券已經開賣,但我仍舊沒有購買。但幸運的是,我因緣際會抽中了免費的貴賓券,這下子就覺得非去不可了,畢竟,票券已經自動送上門了。

於是跟好友喬了下時間,決定在平日去看展,事後證明,這是個正確且明智的決定,因為看展的品質實在是太好了!相較之下,去年在週日看奇美展真是個惡夢,但沒辦法,為了配合家人們的時間,那已經是當下最好的決定了~

 

北上這週的天氣仍有點冷冽,但慶幸當日台北出太陽,是個十足的好天氣。我們靠近美術館時,看見路人站在奇特的角度拍照,我便等他離去之後也來看看鏡頭下的樣貌,這才發現美術館建築自身的精心設計。設計是種藝術,但懂它的人更能彰顯其價值。



展場空間包括樓上兩層及地下一層。我們本來還在思考從哪裡開始看,後來我看見樓梯旁陳設的草間彌生年表大事記,我們開始看著年表拾階而上。一邊看著牆上的年代演進,這才發現原來她居然已經接近百歲了!閱讀牆上的簡要介紹,我開始對草間彌生有了些想像。邊走邊看著就來到二樓,映入眼簾的就是巨大的、強烈的粉色系及黑點,這意味著接下來的一切要挑戰我的視覺神經。



首先看見的是重製1998年草間彌生於台北雙年展創作的《圓點的強迫妄想》巨型現地裝置。數顆形體不一的螢光粉紅黑點氣球,在挑高的展廳中顯得十分奇特。從各個不同的角度,所體會到的感受也大不相同。 

 


在巨大的氣球前,不論年紀老少都嶄露興奮笑顏,彷彿重回青春時光。原本只想拍張靜態照,但看著眼前人物的欣喜樣子,忍不住讓她入鏡了。

 

草間的創作年紀很長,所以各階段的風格也有明顯差別。本次展覽聚焦 1951 年至 2005 年草間彌生的藝術創作生涯。透過四個子題「草間的綻放」、「圓點・原點」、「草間的蟄伏」、「Love Forever」,展出70 組/件精選作品,涵蓋繪畫、拼貼(1970年代)、軟雕塑、大型裝置(1980至90年代)、行為展演錄像(1960年代)、服裝(1960年代)等多種創作形式,這多樣的風格讓我嘆為觀止。

 


《幻影的彼方》裝置對應著草間彌生曾經歷的世界,可以看到在其中陳列的作品延續著她一直以來的風格和主題,包括高跟鞋、圓點.......。而讓我最無法忘記的是旁邊的《草間的房間》錄像(1999)。當草間本人在螢幕上出現,她坐在她那金光網絡鋪滿的幻覺空間裡,對著鏡頭外的我說著「我將用這些圓點將你的生命消融...」,並起身把圓點貼在我身上的舉動。那瞬間,我除了驚訝之外,真的覺得好瘋狂,好有邪教的感覺~反覆看了影片兩三次,看著草間彌生那種認真的神情做著讓平凡人難以理解的事,我不知不覺中還真的有點陷進了她的世界。

在樓上展區的作品裡,用倒敘方式呈現圓點的起點,從我們熟知的圓點風格往回推,甚至有1951年的《點》,泛黃紙上的深淺不一、大小不同,並有著濃淡深淺變化的圓點,雖然只是墨水的運用,但仍令我驚嘆不已。在具有強迫性、規律性的諸多圓點作品中,我和好友都很喜歡《花》的用色對比及構圖,不僅是花的意象還有那綿密的網狀,順著每一筆畫細細觀看,當讓我不知不覺地沉浸其中,但可惜無法拍照留念。至於原本我很期待的《南瓜》,或許是因為展出的作品尺寸較小,所以我倒是沒有太多觸動。

「草間的蟄伏」主要是聚焦她 1973 年返日後的創作歷程,身心的恐懼、焦躁,偏負面也低沉地反映在多件粉彩、墨彩與拼貼形構的平面作品上。此時期的她生病了,風格與以往明顯差別,使用的剪貼並輔以水彩的技法,算是因應她病期體力無法長時間創作的負荷。《夢往海底沉去》雖然是拼貼,但是旁邊的水彩有點像是噴灑式的技法也都深深吸引我的目光,不過那黯淡的色彩我實在是不愛。我嘗試從不同角度窺見作品的光澤,那種色澤就如同海水一樣把我吸入。

 

 

在看完「草間的蟄伏」後,還好看見了這裝置藝術《春之祭典》,讓我備感壓抑的心情頓時有了些解放。草間彌生的軟雕塑帶有著陽具的意涵,而這也是我最受不了的部分。但《春之祭典》則是少數能讓我喘息一下的大型裝置,或許,是因為沙發讓我鬆懈了吧~同樣地,挑選照片時我選擇了這張,家長陪伴在孩子旁邊解說的畫面,我想藝術啟蒙或許就從這裡開始。

 

地下室的「Love Forever」則是讓我們感受到另一種的震撼。與樓上的光明亮麗不同,一進入樓下的展間就立刻被眼前的人偶所撼動,讓我倒吸了一口氣。全黑設計的空間,全黑的模特兒穿著色彩鮮明且前衛的服裝,既是炫麗又有種迷離的感受,彷彿自己走進了某種異世界。

在這裡的小房間,播放著草間彌生的行為藝術VCR。一開始看的是《Infinity Net》, 見識到草間彌生當年行為藝術的活動樣態,參與者對活動的新奇感,與草間本人的認真態度,讓我覺得他真的不是在開玩笑;雖然這過程會讓人發噱。看著這些影片記錄著年輕時的草間創作的發想,我心突生念頭向好友說「我們也可以對著鏡頭錄影欸~」好友驚訝著看著我,有種「怎麼可能?怎麼會?」的感覺;其實我心底的想法是:有一天我們會老去,但鏡頭下的畫質儘管再怎麼不好,卻努力保存了當時的樣貌,讓那個時空又多留了一些痕跡。改天,或許我們可以來做這個嘗試?笑~

後來,走到另一個小房間,這裡是播映18禁裸藝術的影片,是1960 年代草間彌生於紐約時期的「乍現」行為錄像。影片中的裸身參與者,看起來好開心、好high、好投入,而草間彌生仍然一臉肅穆認真地進行活動,將圓點繪製在人體上。以現在社會開放的程度,這樣的表演仍舊免不了引起非議,更何況這是在六、七十年前舉行的活動,我想在當時真可以說是駭人聽聞。此時的我又興起一個念頭:這些參與的觀眾,在過了數十年之後,如果他們還健在的話,不知道會是以怎樣的心情回顧這段往事?他們會不會在此之後持續從事著藝術相關工作,並引以為傲?或是......?如果能知道這些想法,或許更不一樣。

 

看完展覽之後,第一個感想是草間彌生還好活得夠老。這麼驚世駭俗的藝術,如果生命太過短暫,根本沒辦法等到時代變遷之後,由不同世代給與新評價,自然也無法累積這麼多階段迥然不同的風格。其次,這次展品中運用多樣不同的技法在平面及立體的創作,甚至還有多年前的行為藝術VCR,將藝術執行的過程中具體呈現,這些都是當年美術教材教法裡曾經點到為止的延伸,藝術並不是只有單一種的樣貌,還有著許多不同的形式與風格可以去體會親近。

看展後免不了要逛一下週邊產品,可以想見的是每項物品都挺高貴,讓我望之卻步。其中讓我最喜歡的是南瓜滑鼠墊,但那要價NT580,滑鼠墊長期使用會導致磨損,南瓜就會不南瓜了,若要我花580買來供俸著,這代價又太高。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別的週邊上,所以在權衡金錢與實用性之後,我買了NT200的導覽手冊。至於明信片,它有製作幾款,其中一款就是我和好友都喜愛的《花》,但我們都知道明信片買了大概就是冰藏著,要讓它看起來更有價值大概就是要幫它裝框陳列吧~所以我們都冷靜地降低購買欲望。但在結帳前的最後一刻,我突然閃過個念頭,我還是買了《花》明信片,並在後來將它送給好友, 因為我相信這份小禮送給懂得欣賞它的人將會獲得最好的珍藏。


我喜歡和好友一起看展,儘管我沒有太多藝術氣息,但與好友在一起的我不用擔心是否自曝其短,可以毫無顧忌的把最直接的感受講出來,就算見識淺薄或是異想天開,也是在哈哈笑聲中度過。這個下午,當我走出北師美術館,心底盡是滿足的、豐盈的感受。感謝天公作美,也感謝好友在我提出邀約時毫不猶豫地立刻應允。

不是沒有時間,只是想把時間留給重要的那個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